▲蒜头果对石漠化区域有出色生态适应性,可作为百色市建立石漠化高效益生态产业资源培育试验示范基地的理想树种之一。图为百色市石山区人工种植的蒜头果林。
深秋时节,百色蒜头果逐渐成熟。
乐业县花坪镇花坪村村民郑路军看着家门前被累累硕果压弯枝头的蒜头果树,坐等百色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上门采收、测定产量。他心里美滋滋地盘算,今年仅靠一棵8年生蒜头果树的果实,预计增收800元。让他觉得遗憾的是,目前自家只种了两三棵,且挂果多的仅此一棵。他也想过扩大种植面积,然而,作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蒜头果,目前扩繁技术方面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在产业开发政策方面广西也处于探讨前期。
近年来,百色市有不少人跟郑路军一样,迫切渴望通过蒜头果产业发家致富。为此,百色市林业局积极组织调研,以期推动蒜头果产业的发展;百色市林科所提前部署科研攻关,为蒜头果产业的发展蓄积科技能量。在桂西这片红色土地上,百色蒜头果产业发展潜力初现,颇有星火燎原之势。
▲乐业县花坪镇花坪村村民试种的8年生蒜头果树硕果累累。图为百色市林科所科研人员正在察看果实成熟程度。
蒜头果为何物?蒜头果虽名为“蒜头果”,却与大蒜没有半点关系,只因其果核酷似独蒜而得名。蒜头果是铁青树科蒜头果属常绿乔木,为我国特有的单属种树种,仅分布于我国云南东南部2个县至广西西部泛右江流域10多个县区的狭窄地带。
蒜头果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物种,全株有独特价值,以种仁为最,其次是果皮和新鲜枝叶。蒜头果对地理气候条件选择苛刻,就目前科研技术而言,这限制了其在全国大范围的发展,唯有云南、广西能享受这份大自然的馈赠。不过,就目前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云南作为先行者,明显走在了广西的前面。
蒜头果形似核桃,大如鸡蛋,果皮腐烂沤出的臭油味,让人闻之作呕,故壮话称之为“马兰后”,直译就是“臭油果”。在滇桂山区人民眼里,蒜头果以前唯一价值在于树形高大通直,常被用来建造房屋、制作家具。
直到1997年,浙江大学神经学专家侯镜德从蒜头果中发现神经酸,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蒜头果的命运。蒜头果种仁富含高达50%至65%的油脂,种仁油中神经酸含量极高,是目前发现的神经酸含量最高的植物。神经酸是一种超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在恢复神经末梢活性、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发育、提高脑神经的活跃度、防止脑神经衰弱等方面有相当好的疗效,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蒜头果的价值就在于其植物源神经酸含量高达40%至67%,约为其他植物神经酸含量的15倍,能够替代动物源神经酸,对人脑神经系统的功能性退化具有极高的保健修复功效。神经酸作为人体大脑必需却无法自身合成的重要成分,市场价格高昂,纯度为99.99%的神经酸每公斤高达约10万美元。如今,云南的蒜头果已从无人问津的“臭果”变成了众人追捧的“金果”。然而,广西的蒜头果依然默默无闻,甚至连不少林业人都没听过。
据“央视网”2020年11月4日报道,“目前,广南县的野生蒜头果共13900多株,产值200多万元。”彼时,在同为原产地的百色市,除了极个别科研人员和少数村屯紧邻云南的村民外,很少人能想到,招人嫌弃的“马兰后”就是价值不菲的蒜头果。
2021年9月6日,《人民日报》4版刊发报道《从伐木到卖果再到育苗,云南广南县——守护蒜头果 铺就致富路》,聚焦云南广南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该报道提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作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蒜头果,经云南省林草局批准后可以采集、收购、出售。树以前是木材,后来卖果,现在成为种源,发展成育苗产业。”“2017年以来,依托于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等生态建设项目,广南县在基础研究方面给予科研机构支持,解决了采收沙藏、苗木培育、移栽造林等方面的一系列难题。”“2018年,广南县出台蒜头果种子收购保护办法,规定统一时间采摘、定价收购。”
同时期,在蒜头果产业的苗木培育方面,百色市还没有起步。不过,认识蒜头果价值的百色人逐渐多起来,尽管因没有申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证,无权合法采集蒜头果,但已经有村民有意识地自觉对本村屯集体林地或自家林地里蒜头果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如田林县定安镇那雄村村民王德胜,不仅把林地里的野生蒜头果树围挡起来,还在不伤害树的前提下,在每棵树的表皮做了标识,“宣示主权”从而进行更好地保护。同时,百色市林科所也启动了对蒜头果的深入研究,通过申报项目的形式,逐渐加大对蒜头果方面的科学研究。
▲百色市林业局副局长黄平(右)在田林县调研蒜头果野生资源情况。
2025年8月,《云南日报》最新报道,“云南广南县和富宁县共有野生蒜头果成年植株6万余株,年产鲜果量仅100余吨。由于野生资源有限,人工规模化种植蒜头果是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2025年,省林草局确定蒜头果为云南省主要林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也将其列为重点推广的特色经济林之一,大力推广种植,累计已种植面积4.2万亩。”
百色市林业局副局长黄平认为,同为蒜头果“唯二”产区之一的百色市,在借鉴“云南经验”基础上,建议探索市场化发展百色蒜头果产业,实现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协同发展。
2025年7月开始,百色市林业局组织实施全市蒜头果种质资源野外调查工作,针对全市蒜头果的分布面积、种群数量、生长状况及生境特征等开展种质资源野生调查,为后续的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和产业开发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本次蒜头果野生种质资源调查外业工作组分别前往全市5县(区)开展实地调查,预计今年11月完成野外作业。调查成果将为百色市蒜头果种质资源库建设、良种繁育基地规划及生态产业开发提供核心依据。
早在2023年,百色市林科所对全市野生蒜头果种质资源展开过初步调查,发现百色市野生蒜头果分布范围广,对石漠化区域具有出色生态适应性,可以作为百色市建立石漠化高效益生态产业资源培育试验示范基地的理想树种之一。
初步调查主要以右江区龙川镇、田林县八渡乡和定安镇、乐业县花坪镇、凌云县沙里乡和下甲镇,以及西林县与田林县交界部分为主。调查发现全市野生蒜头果种质具有一定的丰产潜力,最高单株年产量约500公斤,并对石漠化地类具有出色的生态适应性。且调查中发现,百色市野生蒜头果种质资源总体情况较好,综合树高、胸径、冠幅乘积平均值,发现各分布区域野生蒜头果种质资源树势长势较好,且各地区龄级分布较为统一。
▲八角林能满足蒜头果生长所需伴生树种环境。图为百色市林科所开展的“蒜头果良种扩繁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八角林下人工种植蒜头果长势良好。
长期以来,有学者研究认为,在蒜头果林发展到一定的年份,蒜头果生性“自私且歹毒”,如果发现周边也存在蒜头果时,会大量分泌出抑制种子生长发育的毒素。这种毒素一般存在果皮中,抑制蒜头果的种子的发育,致使蒜头果林自然更新能力弱,林分密度较低。但经初步调查,在右江区那银屯发现了一个50株的地块样地,亩均株数83株,大树、中树、小树均有分布,算得上是“蒜头果纯林”,打破了“自私且歹毒”的说法。由此可见,百色蒜头果自然更新能力极强,蒜头果幼林长势良好,野生资源发展潜力无限。
经2023年初步调查,百色市共发现野生蒜头果42166株,超过迄今文献资料中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打破了学术界对广西野生蒜头果资源仅存5000余株的认知。同时,将广西野生蒜头果分布范围从原来9个区域扩展到12个,新增右江区、田阳区及西林县等分布点。而且,据专业机构测定,百色蒜头果中神经酸含量达47.16%至65.23%。
野生资源数量多、自然更新能力强、幼林长势良好、分布范围广、果仁神经酸含量高等初调的科学依据证明,百色市是发展蒜头果产业的“天选之地”,自然优势得天独厚。
▲百色蒜头果自然更新能力极强,蒜头果幼林长势良好,野生资源发展潜力无限。
“蒜头果,是一座天然的‘生物合成工厂’。”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林业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学专家杨宇明表示,国外曾有企业花费近20年时间想要通过人工合成神经酸却没有成功,蒜头果却做到了。
多年来,杨宇明一直坚持对蒜头果进行研究分析,就为了扩大其种群数量,目前已实现规模化人工养殖,蒜头果种群得到恢复,解除了濒危状态。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从传统知识中发掘和认知生物资源的利用价值,是我们科学家保护和持续管理利用生物资源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事实证明,云南案例以一个珍稀濒危特有物种的保护与持续利用的结合,实现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总则提出的三大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持久利用其价值部分和利用遗传资源产生利益的惠益分享。
多年来,全国蒜头果鲜果收购价持续稳定在每公斤约20元。百色山区完好保存了许多蒜头果大树,赶上“大年”,村民常常站在树下仰望,心里默默估算,两棵树上挂的鲜果可能不低于500公斤,价值过万元。村民们觉得,一颗蒜头果鲜果的价格比一枚鸡蛋还高,挂满鲜果的蒜头果树简直就是“摇钱树”啊!有些“敢吃螃蟹”的村民,像郑路军那样,进山捡拾一些成熟落地蒜头果在自家林地试种。
村民试种蒜头果种植成活率极低,有的三年保存率不足5%。尽管如此,依然有个别村民近十年坚持不懈。右江区龙江镇六能村村民李乙震从2014年开始种植,屡次失败,直到2018年开始获得百色市林科所技术支撑,才推动蒜头果种植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今,李乙震带领合作社与上海一家公司联合成立广西百色生命树农林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百色市林科所开展项目合作,成功种植蒜头果800多亩,并在属地林业部门备案。新种植的蒜头果三年保存率超过85%,2025年嫁接第三年的植株已开花结实。
近年来,百色市林科所高级工程师陆荣民是最早关注百色蒜头果研究的林业专家。他带领团队完成“蒜头果良种扩繁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在对百色范围内野生蒜头果进行种质资源调查和良种选育的基础上,开展蒜头果种苗无性繁殖技术研究,培育蒜头果苗3500株,建立蒜头果人工种植区域适应性试验林50亩,营建蒜头果种植示范林100亩。开展提高蒜头果规模造林成活率的技术研究,探索总结蒜头果丰产栽培关键共性技术,为当地蒜头果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进全市岩溶石山地区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助力百色林业千亿元产业战略实施。项目推动全市种植蒜头果1000余亩,通过属地林业部门备案600余亩;针对人工种植成活的植株,运用优株进行嫁接换冠技术,试验株在嫁接满3年后,实现开花结果。目前,百色市林科所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深入推动多个项目实施,如“林木良种培育和草种繁育补助(林草良种繁育补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与利用及良种选育项目)蒜头果种质资源调查与良种选育”“现有林分套种蒜头果技术研究”“百色市石漠化地区蒜头果培育试验项目”“百色市蒜头果种质资源调查与种苗扩繁技术研究”等,持续为百色蒜头果产业化筑牢科技基础。
▲百色市林科所开展蒜头果种苗无性繁殖技术研究,培育蒜头果苗3500 株。小图为蒜头果种子破壳状态。
百色市现有林地4120万亩,其中八角林132万亩、油茶林237万亩、生态公益林1510万亩,以上类型林地均满足蒜头果生长所需伴生树种环境。假如按照近自然经营理念,每亩套种蒜头果树8棵,盛产期鲜果每亩年收入轻松过万元。
展望未来,百色蒜头果发展潜力巨大。如果百色市建成100万亩以上的蒜头果原料产地,引进相关深加工企业,实现产品附加值裂变式增长,推动二产三产协同发展,在继木竹材加工业、人造板产业、家具家居产业油茶种植业、林下经济、林业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之后,百色蒜头果产业有望成为广西林业新崛起的千亿元产业。
文/图:蒋林林
编辑:龙泽霖
审核:林费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