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充分发挥林草碳汇在全国碳市场中的作用
最新动态
充分发挥林草碳汇在全国碳市场中的作用
2025-10-14
2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
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为构建更高效、更完善的市场化减排机制提供了根本遵循。林草碳汇作为生态系统碳汇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成本低、可持续、综合效益显著等优势,是应对气候变化不可或缺的自然解决方案。
当前,全国碳市场建设正处于扩容增效的关键阶段,必须从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和机制融合等多维度综合发力,将林草碳汇全面纳入全国碳市场体系,使其成为助推国家减排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
健全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与标准体系
建立统一的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立全国规范统一的计量监测体系,确保数据来源可靠、方法科学、结果可验证,这是林草碳汇参与碳市场的基础。目前,各地碳汇核算方法标准不一、监测能力水平各异,导致核算结果不具可比性、缺乏公信力。国家相关部门需制定并发布全国林草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范,明确碳汇计量的边界、参数、模型及不确定性控制要求,统一涵盖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碳汇的测算方法。同时,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整合遥感卫星、无人机航拍和地面监测站数据,动态跟踪林草资源碳储量的变化。积极推进第三方机构核查认定制度,确保每一笔碳汇量都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通过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形成全国林草碳汇“一本账”,为碳市场提供稳定、可信的供给来源。
加快林草碳汇方法学的开发和更新。开发科学合理、适用性强的方法学,是扩大碳市场覆盖面和项目参与度的技术保障。现有方法学覆盖范围有限、更新滞后,难以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林草碳汇项目开发需求。应围绕森林经营碳汇、竹林碳汇、草原碳汇、湿地修复碳汇等重点领域,加快碳汇增量方法学开发研究。鼓励基于实测数据优化参数,建立符合我国林草特点的碳汇计量模型。定期评估和修订现有方法学,引入遥感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估算精度和效率。建立方法学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将实践验证有效的创新方法纳入国家认可范围。通过构建覆盖主要林草类型、反映区域差异的方法学体系,激发各类主体开发碳汇项目的积极性。
推进林草碳汇标准与国内外碳市场的衔接。标准互认是扩大市场边界、提升流动性的关键。应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与碳市场规则制定,推动我国林草碳汇方法学与Verra、GS等国际标准对话互认。加强全国碳市场与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地方试点碳市场在林草碳汇计量、登记、交易等规则体系上的统一性。探索建立与国际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相协调的碳汇抵扣规则,支持出口企业使用国产林草碳汇抵销碳成本。通过构建内外贯通、标准互认的碳汇市场体系,提升我国林草碳汇的国际影响力。
创新林草碳汇市场交易与激励机制
设计激励相容的林草碳汇交易机制。当前碳市场主要以减排配额交易为主,碳汇作为抵消品使用比例偏低,交易活跃度不足。需通过机制设计明确林草碳汇的抵销规则、比例限制和价格形成方式,激发供需双侧活力,避免碳汇价值被低估。具体应明确重点排放单位使用林草碳汇抵销其部分排放比例,并适时提高抵销上限,比如从5%逐步提升至10%。建立林草碳汇专项交易板块,推行协议转让、竞价交易、质押融资等多元化方式。探索基于碳汇能力的区域差异化定价机制,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碳汇项目给予溢价激励。引入长期协议交易和期货产品,稳定供需预期,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建设活跃有序的林草碳汇交易市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转化。
推动林草碳汇项目与多元金融工具融合。碳汇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单纯依赖碳汇交易收入难以覆盖管护成本,需要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碳汇贷”“碳汇保险”“碳信托”等绿色金融产品,以未来碳汇收益权为质押提供低成本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林草碳汇项目发行绿色债券或申请绿色发展基金,探索碳汇生态补偿资金与交易收入联动机制。推动公益性碳汇项目与商业性开发项目组合打包,实现交叉补贴。引导保险公司开发碳汇损失险,规避自然灾害导致的碳汇逆转风险。构建“交易+金融+保险”多元化支持金融体系,打通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路径,提升林草碳汇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林草碳汇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面向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碳汇补偿机制。我国大部分林草资源分布在中西部、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生态贡献突出。若碳汇收益主要流向项目开发商,难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协同。必须创新收益分配机制,让当地农民和社区成为碳汇增值的真正受益者。具体应要求林草碳汇项目收益按一定比例反哺当地集体和农户,如通过“碳汇+乡村振兴”模式将部分收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或直接分红。支持村集体以林地草原承包经营权入股碳汇项目,共享长期收益。在东西部协作中,探索东部地区优先购买西部碳汇指标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林草碳汇补偿,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利益分配格局,助力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
强化林草碳汇政策协同与国际合作
加强林草碳汇与国土绿化政策的协同推进。林草碳汇能力提升与国土绿化、生态修复等政策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存在项目重叠、资金分散、效益评估脱节等问题。加强政策协同可避免重复建设,实现生态效益与碳汇效益最大化。具体将碳汇能力提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三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的考核指标。统筹生态保护修复资金与碳汇开发资金,在造林种草、抚育经营项目中同步设计碳汇监测与开发方案。建立碳汇项目综合效益评估机制,将碳汇增量作为评价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推动林草碳汇与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等协同设计,提升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稳定性。通过林草碳汇与国土绿化政策的协同推进,促进生态修复与碳汇增强的良性互动,提高国家投入的整体效益。
开展林草碳汇能力建设与科技支撑行动。基层林草部门、经营主体普遍缺乏碳汇项目开发、管理和交易的专业能力,科技支撑不足也制约着林草碳汇精准提升。亟需提升全行业对碳汇市场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具体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国家级林草碳汇培训基地,为地方政府、国企、合作社等提供方法学应用、项目设计、交易规则等实操培训。开发碳汇项目管理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在线测算、项目备案、交易咨询等服务。加强科技攻关,研发高固碳树种草种、增汇经营技术、碳汇预测模型等,形成可推广的技术包。支持建设区域碳汇技术推广中心,培养基层碳汇专业人才。构建覆盖全国、深入基层的碳汇能力网络,为市场运行提供坚实技术和人才支撑。
完善林草碳汇开发国际对话与合作机制。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林草碳汇的作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积极参与林草碳汇相关国际对话与合作,不仅可展示我国生态建设成就,还能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增强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引领力。应主动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REDD+等机制下的碳汇议题谈判,宣传我国林草碳汇的政策与实践。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碳汇监测、技术转让和项目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支持国内机构与国际组织联合开展林草碳汇研究,共同发布白皮书或标准指南。鼓励我国碳汇项目参与国际自愿减排市场,提升我国在林草碳汇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系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丨
转载 中国绿色时报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我们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我们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我们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
投稿邮箱:gxzmxh2020@163.com
联系电话:0771-4916550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