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林草碳汇研究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最新动态
林草碳汇研究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5-09-25
2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我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双碳”目标提出5年来,中国林科院聚焦科技支撑国家“双碳”战略,积极服务国家林草局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决策和行动,挂牌成立林草碳汇研究院,统筹全国林草碳汇优势力量,围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研发、计量技术创新、标准体系研建、政策路径及潜力挖掘等重大问题开展集智攻关,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和进展成效,为充分发挥林草碳汇在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压舱石”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发挥智库优势,服务国家林草碳汇决策行动
组织院士专家积极承担中国工程院、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家林草局委托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战略及路径研究”“碳中和背景下森林碳汇形成及经营响应机理”“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研究”等重大项目及课题任务,系统研判我国林草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和成效、我国历次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林草相关目标、全球主要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林草部分目标、我国林草设计规划相关文件中森林蓄积量等量化目标,以及我国森林蓄积量及林草固碳增汇的远景预测,提出了我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林草相关主要目标的设定建议,形成了《林草领域2035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研究报告》。聚焦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科学规律,创新提出“实施森林碳汇精准提升工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和“实施草地保护修复工程,增强草地碳汇功能”等专家建议。面向全国林草碳汇试点县市和林场开展森林经营与碳汇提升技术培训,指导黑龙江、浙江、广东、新疆、云南等地编制了碳汇试点方案。系列数据报告、咨政建议、培训交流等为我国林草碳汇决策与行动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
完善经营管理,提升林草固碳增汇潜力
建立了基于树种多样性组配的森林土壤固碳增汇与多功能提升技术,提出了基于指示树种与功能特性的差异化组配策略,筛选树种替代、延长轮伐期等优化措施,提出了“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形成“气候—树种—立地”三位一体的时空精准匹配造林—碳固存技术体系。研发了基于潜在生产力的典型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技术,提出了典型次生林全周期阶段划分方法,构建了标准化的全周期森林经营技术模式。研建杨树、杉木等主要造林树种的高效培育与碳汇提升经营技术体系,有效提升了我国主要人工林的产量和质量,为增强林草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集成研发涵盖低扰动造林、增汇抚育与轮伐期选择等经营过程的森林固碳增汇关键技术。编制了《中国次生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指南》《退化林修复技术规程》《天然林保护修复技术指南》等技术规程,形成全国149个典型次生林可复制可推广的分区经营模式与技术体系,在全国368个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和样板基地建设中应用并实现蓄积生长率提高15%以上,有效提升了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延伸资源利用,支撑绿色低碳产业可持续发展
木竹产品替代和农林剩余物高值化利用因其绿色低碳环保优势,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背景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在木竹产品替代方面,创新提出多尺度重组制备绿色低碳材料技术体系,攻克大尺寸重组单元连续化一次成型等关键技术,构建了涵盖微观、细观到介观的多尺度界面体系,创制连续化制造装备。 该技术使原料综合利用率高达90%,能耗降低20%,实现了“小材大用、劣材优用”,成为传统人造板升级换代产品。成果已支撑广西、山东、江苏、江西、湖北等多地建设绿色低碳建材示范基地,引领我国在重组材料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生物质能源领域,成功突破秸秆与木质纤维可控解聚分级耦合糖化发酵等集成技术,实现林木木质纤维中功能性糖平台的分子量均一化,在安徽、河南等地建成多条千吨级林木纤维清洁预处理示范线,联产纤维功能饲料及土壤改良剂,形成万吨级规模化推广应用。该技术全面推广后,每处理一万吨农林剩余物,可实现废弃物增值2000万元,二氧化碳减排1.8万吨。研发的高得率制浆及增值化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实现了低质纤维原料高效利用并替代进口化学浆30%—50%。该技术已在全国23个省份推广应用,建成24条国产化生产线。近两年高效利用低质原料2600万吨(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6100万立方米),直接减排二氧化碳550万吨、COD 94万吨,节水2.4亿立方米,节电90.6亿度,为造纸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林浆纸产业链落实“双碳”目标提供了核心支撑。
创新智慧监测,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方法体系
森林生物量高精度测量和空间分布制图是森林碳汇监测的重要基础。提出激光雷达生物量指数,实现了单木到样地尺度的高精度森林生物量计算和制图。发展了三阶段分层建模森林生物量估测与不确定性度量方法,实现了“样地—机载抽样—星载抽样—全覆盖卫星影像”多平台观测数据的协同应用。2022年成功发射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成为世界首颗以主被动结合方式聚焦森林碳汇监测的卫星,形成了全球森林碳储量监测能力。利用尺度兼容和树种融合的材积源碳储量模型,实现了多尺度森林蓄积量到碳储量的直接转换。建立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数据库,实现全国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高分辨率空间解析和精准估算。综合统计模型精度高、机理模型变量间关系性明确和遥感观测时效性强、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建立了碳汇监测耦合模型,提高了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碳储量评估、预测的一致性。利用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算法,预测了不同情景下中国未来森林的碳汇潜力等,支持国家两年一次的LULUCF(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清单编制,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碳中和”行动提供了数据支撑。
参与履约谈判,支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牵头构建高精度林业碳汇监测核算体系,支撑国家连续提交国际认可的权威清单,已持续更新编制四期LULUCF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全面评估了中国土地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清除量,涵盖林地、农地、草地、湿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以及伐后木质林产品,涉及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三种温室气体。成果已陆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四次国家信息通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两年更新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四次两年更新报告》所采纳,并递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有效支撑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履约。牵头成立国际林联“森林与碳3S”特别工作组,开展基于森林价值链的碳汇、碳储存、碳替代协同提升主题的国际研究与知识共享、科学工具开发与利用、区域合作示范网络构建、碳交易相关政策建议等活动。深度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COP)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核心协调机制,为国家气候谈判提供实时科技支撑,推动中国方案融入全球科学框架。
编制方法学,建立健全林草碳汇标准体系
落实国家林草局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部署,牵头成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FGA/TC7)”,构建并发布了林草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为林草碳汇融入国家乃至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搭建了桥梁。牵头制定并发布《中国森林认证 森林碳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指南》《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31部分:木材加工企业》《人造板及其制品中总有机碳的测定方法》《木竹产品碳足迹评价指南》等国家与行业标准,为林草碳汇和碳足迹的计量与核算提供了统一、科学、规范的方法学基础。牵头制定的《森林经营增汇技术规程》《造林增汇技术规程》,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规范,推动林草碳汇工作从“试点探索”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作为国家首批发布的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之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造林碳汇》标志着造林碳汇正式纳入新阶段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进一步厘清了相关规则和技术,助力提升了碳汇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精度,回应了社会期待,有力推动了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
规范审定核查,助力林业碳汇产品价值实现
承担国家林草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启动的“中国森林草原价值核算项目(第四期)”,编制了《全国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服务核算报告》。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支持下,完成《生态产品目录(2024年版)》编制,并由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作为林业领域唯一一家获国家认监委批准的首批5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之一,致力于推进造林碳汇项目科学开发和减排量落地。截至2025年9月,承担了22个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造林碳汇项目的审定工作,占全国已公示造林碳汇项目总数的35%,项目分布在江西、内蒙古、四川、浙江、新疆等11省区,覆盖面积近200万亩,预估减排总量超过1500万吨、年均减排量47万吨。针对全国30多个地区开展的林业碳票制度试点自主探索,基于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分阶段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林业碳票方法学、林业碳票管理规范和“林业碳汇(票)信息管理平台”全国统一备案监管的建议;强调拓展“林业碳票+非控排企业碳中和”“林业碳票+大中型活动碳中和”等林业碳票碳汇量应用消纳场景,推进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未来,将继续推动优化林业碳票机制,不断强化林草碳汇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能力,服务于自愿碳市场与碳汇交易行业发展,推动形成“生态资源—资产—资本”的价值转化闭环,为“双碳”目标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丨
转载 中国绿色时报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我们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我们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我们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
投稿邮箱:gxzmxh2020@163.com
联系电话:0771-4916550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