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桉出东门 绿泽八方——广西国有东门林场60年科技兴“桉”纪实
最新动态
桉出东门 绿泽八方——广西国有东门林场60年科技兴“桉”纪实
2025-09-094

桉树,作为广西的当家树种,担负着为国储材、为民增收、为山添绿的多重使命。提起桉树的话题,从来绕不开广西国有东门林场。

东门林场拥有目前亚洲最大的桉树基因库,桉树良种数量居全国之首。截至目前,通过国家或广西审(认)定的桉树良种148个,其中28个通过审定。广西桉树种源基本来自东门林场,如大名鼎鼎的DH32-26、DH32-28、DH32-29等优良品种,都是由东门林场选育而来。因此,东门林场素有“中国桉树看广西,广西桉树出东门”之美誉。

东门林场选育的大量桉树良种,实施的高效栽培示范推广项目,对促进我国桉树产业发展功不可没,推动广西桉树人工林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250万亩快速增长到2010年约2500万亩,年均增长200万亩。目前,广西桉树种植面积已达4550万亩,约占全国桉树面积的50%,每年生产木材超4000万立方米,约占全国木材总产量3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

2025年正逢东门林场建场60周年,近日,笔者走进东门林场,溯源桉树产业发展的起点,探访60年科技兴“桉”的故事。

1.广西国有东门林场素有“中国桉树看广西,广西桉树出东门”之美誉。(1).jpg

▲广西国有东门林场素有“中国桉树看广西,广西桉树出东门”之美誉。


忆往昔:应“桉”而建担使命


我国最早于1890年引入桉树,随后广西的第一棵桉树落地龙州。后来,柳州、南宁、北海等地陆续引种过多种桉树,均以庭院观赏、四旁绿化为主。早期大多零星种植,未成规模。桉树被引种到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并未成为重要速生用材树种。

直到1965年7月,桉树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主要种植野桉、柠檬桉等速生树种,使之尽速成林成材,尽早供应国家建设用材……”——彼时广西区党委批复成立东门林场的文件,首次官方认定桉树为速生用材树种的身份。从那一刻起,桉树的命运与东门林场的命运牢牢绑在了一起。

刚开始,桉树品种极为单一,以野桉、窿缘桉和柠檬桉为主。种质资源非常匮乏,以采集和收购野桉、柠檬桉、窿缘桉种子为主,直到东门林场桉树研究迎来重要转折。

1980年5月6日,中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在堪培拉正式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双方在多方面、多领域展开科技合作。1981年12月14日,中澳双方在北京签署《东门桉树示范林项目谅解备忘录》,以建立华南地区桉树引种试验、树种改良与良种生产的基地、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为目标,合作进行桉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试验示范研究。中澳合作东门项目于1982年5月正式启动实施。

期间,在国际林业组织支持下,东门林场先后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等8个国家引进174个桉树种和200个种源。由于地理位置、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等差异,在国外生长的优良树种,在中国未必就是当然的优良,必须对引进栽培的174个树种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中国生长的优良树种。

经过两国科技人员艰苦卓绝地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围绕桉树引种驯化、良种选育、高效栽培等开展了100余项试验研究,填补了国内桉树系统研究领域的空白,繁殖、培育、筛选并建立了覆盖多个品种的桉树无性系基因库。



▲广西国有东门林场拥有目前亚洲最大的桉树基因库,桉树良种数量居全国之首。

在建设基因库时,东门林场将上千亩的栽培基地绘制成图,并将近10万棵树苗按品种逐一编号,每棵树的栽种位置都在图上标明,作为原始资料永久保存。栽培时,严格按图栽种,保证基因库内每一棵树的信息清楚,有源可溯。

该库已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桉树基因库,通过科技人员全面系统地进行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研究,为桉树速生丰产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中澳合作东门项目后来被誉为国际林业技术合作成功典范的野外种植项目,项目原定为4年,后因双方合作良好、成果斐然,双方一致同意延长4年,该项目于1989年圆满结束。

中澳技术合作项目实施以来,东门林场建成亚洲最大的桉树基因库和中国国内最大的桉树育种群体,现存78个桉树树种,收集桉树家系/无性系共6787个。

在中外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桉树人工林培育取得突破进展。至1989年,东门林场筛选出874株优树,进行了1294个组合的种间及种内人工授粉,其中947个组合获得杂交种子,并从中筛选出优良的杂交家系,为无性系培育苗木提供优质种源。

同时,东门林场建立了2.1万亩试验示范林,重点选择38个树种和88个种源进行详细的试验,从中选择出比原来栽培的隆缘桉生长量大的29桉树树种,增长在50%以上,最高的达247.13%。选出了尾叶桉、巨桉、大花序桉、赤桉、园角桉优良种源52个,并对其进行了1294个组合的种间和种内人工授粉杂交试验,开展了包括引种、改良和高产培育等60个试验课题的研究。

广西国有东门林场的“桉树王”为大花序桉,被誉为“桉树中的红木”。



看今朝:依“桉”而兴促发展


传统育苗方法是采集种子后进行播种育苗,这种古老的方法造林容易出现分化,导致林相不整齐。为解决人工林林相分化问题,东门林场开始研究并推广桉树无性扦插育苗的方法,即选取优质种树的优良单株的穗条进行扦插,培育无性系苗木。而采集种树穗条,必须在太阳出来前完成,否则穗条就很难成活。每次采集穗条时,科研人员经常凌晨4点多出发,打着手电筒在大山里采集,然后又火急火燎地赶回来完成扦插,其艰辛程度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体会。

科研人员观察树木的生长状况,需要定期到树林里实地测定,有时还要爬到树上采集叶样、枝条、花粉或者种子,这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有时为了采集到某棵树的枝叶,3米一节的铝合金梯子要套接8节。长长的梯子架在高高的树上,让人望而生畏。他们拿着6米长的勾刀,爬到梯子的顶端时,树在摇晃,梯子也在摇晃。还要仰起头,双手举着勾刀采样。每每用力,梯子摇晃得像要折断倾覆,吓得树下的同事为之担忧不已。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门林场持续开展桉树优良无性系组培、扦插无性快繁技术研究,瞄准传统的尾巨桉DH32-26、DH32-28、DH32-29等广泛推广的良种,掌握了稳定向好的无性快繁技术。

经过扦插、杂交组培等遗传改良技术,桉树实现速生丰产,桉树培育期从原来的15-20年缩短到5-8年、年平均蓄积生长量从0.6立方米/亩提高到目前的3立方米/亩,打破了“十年树木”的传统观念,成为我国林业史上的奇迹。

由于树木生长的周期性长,其科研成果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得到检验,期间要不断地观察、检测树木的生长情况,积累大量的数据。数十年来,涌现出一批批毅力坚定的桉树科研工作者。如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二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桉树研究首席专家项东云大学毕业进入东门林场,投身桉树研究,用较短的生命为桉树研究作出巨大贡献。他以近乎苛刻的科研态度,贯穿35年的桉树研究。

东门林场一代接着一代干,传好桉树科研接力棒。1982年起,先后实施“中澳技术合作东门桉树示范林项目”、国家“八五”“九五”攻关子课题研究项目、“国家星火计划”等重大项目,在桉树引种改良、种子园建设、人工杂交育种、无性系选育及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填补了国内桉树系统全面研究的空白,桉树引种改良及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研究成果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019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长期科研基地,2021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2022年被认定为广西东门林场农业科技园区、广西东门林场桉树产业星创天地。

60年来,东门林场先后建立林木育种、栽培等各类试验示范林318个,累计面积超3万亩,现存185个,面积约0.8万亩;承担和合作建设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项目85个,在建项目30个;获得国家级、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励19项,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林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8项、广西重奖研制科技推广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6项;累计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

广西国有东门林场通过国家或广西审(认)定的桉树良种148个,其中28个通过审定。广西桉树种源基本来自东门林场。.jpg

▲广西国有东门林场通过国家或广西审(认)定的桉树良种148个,其中28个通过审定。广西桉树种源基本来自东门林场。


奔未来:向“桉”而强谱新篇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桉树主要种植在立地条件比较差的区域,桉树成品用于矿场顶木、圆木及铁路的坑木等。到了90年代,桉树制成木片主要销往日本。桉树生长快,木材多了,就促进新产品的开发,最早是制成纤维板。从2002年左右开始,开发旋切单板,并大量生产,2005年形成体系,多层胶合板、木地板等产品层出不穷,销量大,形成稳定格局。

根据时代需求的变化,桉树在不同的领域为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桉树人工林作为造纸工业的首选可再生资源,正越来越受到造纸企业的重视。某知名纸业非常看好东门林场的桉树纸浆材,提出希望以“期货”的形式,探索“订单造林”的合作模式。

东门林场始终牢记,科研服务于生产实践,科研满足于社会需求。多年来,东门林场与广西林科院合作研究完成了近20项科研课题,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包括“广西柳窿杂种桉选育的研究”“推广柳窿桉造林”“桉树种源、引种试验研究”“桉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桉树扦插育苗技术研究”“华南地区年产100万株桉树组培苗工厂建立技术研究”“短周期良种桉综合技术开发”“桉树纸浆材新品种选育技术”“桉树纸浆材栽培模式技术研究”“柳窿桉优良无性系选育与区域试验”等。

在桉树研究领域,东门林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合作交流,开展了航天育种、辐照育种、倍性育种、分子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并与国家林草局速生树木所合作开展桉树纯家种系遗传改良研究。

广西国有东门林场桉树太空育种苗木试验林长势良好。.jpg

▲广西国有东门林场桉树太空育种苗木试验林长势良好。


2023年,东门林场首次独立申报的空间搭载项目“桉树主要用材树种航天育种试验研究”获批实施,通过利用太空强辐射等物理条件,提高种子变异率,以期为创制高产、强抗逆性桉树新种质提供更多的原材料。选送尾叶桉、巨桉、杂交桉等种子25000粒搭载神舟十六号开展为期5个月的太空诱变处理,目前已播种桉树太空种子2批,累计培育苗木1.5万株,在地处崇左市的东门林场雷卡分场,以及柳州、来宾等地营建桉树太空育种苗木试验林4片,面积135亩,通过叶片、干形等性状初步筛选特异单株30株。

同时,东门林场积极开展桉树新品种无性快繁技术试验研究,现阶段主要对东门杂交桉DH288-4、DH299-5和DH306-4三个新良种进行组培诱导,并进行小批量生产。此外,还进行尾叶桉、粗皮桉及巨桉纯种优树无性系开发,累计开发尾叶桉无性系7个,粗皮桉无性系7个,巨桉无性系20个,在广西区内百色市、贵港市平南县及东门林场等地进行区域试验。

广西国有东门林场积极开展桉树新品种无性快繁技术试验研究。.jpg

▲广西国有东门林场积极开展桉树新品种无性快繁技术试验研究。

走进人工智能时代,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林业正经历着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革命。科研人员通过屏幕就能观察林木基因数据的变化。成千上万的林木生长轨迹被转化为算法模型,短短几分钟内,系统便筛选出抗病性强、生长速度快的优良基因组合。而过去,这样的育种过程需要三四十年才能完成。这正是人工智能(AI)技术重塑林业的缩影——曾经“爷爷栽树,孙辈乘凉”的行业痛点,正在被科技的力量重新定义。 

在桉树研究方面,东门林场也期待通过 AI育种,让“十年树木”变成“一年成林”,用人工智能“种”出林业未来。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科研人员希望快速分析林木基因组数据,预测性状表现,优化育种方案。例如,AI模型能够精准识别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的基因组合,将传统育种周期从30年缩短至3年以内,将来选育储备丰富多样的桉树优良品种,以供不同领域的各类需求。 

野桉未经人工选育,很难成材,用途不大。.jpg

▲野桉未经人工选育,很难成材,用途不大。


在建场60周年之际,2025年6月,东门林场确定企业文化表述语为“桉出东门 绿泽八方”。简洁的八个字,高度凝练了东门林场的历史贡献、核心使命与人文精神,具有深刻的适配性和象征意义。

“桉出东门”,点明了桉树源于东门林场,或是以“东门”为起点。强烈体现了东门林场桉树建场、桉树兴场、桉树强场鲜明的辨识度和“亚洲最大桉树基因库”“广西桉树出东门”的行业共识。同时,也暗含东门林场桉树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中澳技术合作东门桉树示范林项目,使这一国际林业合作成功典范成为东门桉树“破门而出”的关键作用。

“绿泽八方”集中体现了东门林场的胸怀格局和未来发展愿景。描绘了桉树的绿意仿佛化作滋养万物的能量,给世界带来生机与润泽,传递出一种蓬勃、包容的自然力量,寓意东门林场的桉树产业优势和绿色生态贡献将像大地的恩泽惠及四面八方。

东门林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企业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思想,揭示了东门林场未来将以先进的桉树科技成果和优良的桉树良种,持续为广西、全国乃至全球林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图蒋林林

编辑:罗秋梅
审核:蒋林林


投稿联系
图片
图片
投稿


本公众号设有“生态文化”“会员风采”“八桂林人”“生态诗词欣赏”“乡愁树故事”使者形象”等栏目,欢迎投稿!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gxstwh@163.com
联系电话:0771-2797806
联系人:罗秋梅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