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指南
最新动态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指南
2025-08-141
图片


改造基本原则

(一)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法”的原则,实施分类改造,将油茶林改造成为高质量丰产林,大幅度改善林地条件和提高经济产量。


(二)按照“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推行生态化改造,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和自然环境的破坏,避免新的水土流失。


(三)按照“科学先进,合理可行”的原则,大力推广机械化施工、林下种养、剩余物循环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改造效果。


改造方式

图片

一 

带状更新

1.1

基本技术

在低产油茶林内,按照一定的宽度交替设置更新带和保留带(合称“作业带”),更新带清山整地后以良种大苗第一次更新造林,待更新株进入初产期后再将保留带依同样方法进行第二次更新造林,从而达到分期分批轮替更新改造的目的。要求林地生态环境良好,更新后对生态环境无强烈不利干扰。


1.2

作业带设计

作业带宽度依计划密度和机械作业半径确定。更新带宽6~9m(大于9m的列为块状更新),以每带栽植2行为度;一般应大于2倍树高,不足时应对保留带两侧植株进行修枝,以降低树高;保留带与更新带等宽或略窄,但不小于更新带宽的2/3;行距规整的林分依原有行距,根据行距大小2~3行组成一带。


作业带宽与光照及作业条件关系密切。带内光照差的宜宽,光照好的可窄,以更新行受光率80%以上、日均光照时长6小时以上为佳;作业条件差的宜窄,作业条件好的可宽,以中型挖掘机械作业臂可及范围为度。作业带方向应根据坡面情况设置。坡度小于10°的地段,宜东西向设置,以使带内通风透光和两侧光照均匀;坡度小于15°时,可顺坡设置,以方便机械作业;坡度大于15°时,应横坡设置,带面尽量等高,倾角不应超过10°,采用棒土整地或掠壕整地的,每带可设置单梯或双梯。行向规整的林分依原有行向,以减少作业成本。

1.3

更新行设计

更新行数:单次更新带内计划栽植的行数。以双行为宜,一般不采用单行或多行。


行间距:单次更新带内两更新行之间的距离。应根据树体大小设计,以2.5-4.0m为宜,前期间作或机械耕作的可采用4.5~5.0m超宽行间距。除必需按双宽窄行(即2条宽行2条窄行轮替)设计时外,更新带和保留带内的行间距宜相等,以利标准化作业。


行边距:更新行与作业带邻边的距离。更新带以2.0~2.5m为宜,保留带以1.5~2.5m为宜。同一更新带内两更新行等边或非等边。行边距与更新行光照条件关系密切,当更新带南北行向或横坡行向、更新行两边受光差异大时,宜采用非等边设计,背阴边宜宽,当阳边可窄。


1.4

株行距设计

株距:同普通新造林,一般2.5~3.5m.林地条件合适的,更新带的株距可采用二倍式计划密植,待保留带更新时就地移植,实现两次更新的植株同步生长发育。


行距:一般为2.5~5.0m,行距不得小于株距。梯土整地的行距按每行所占梯带宽度计算,其余按两行的实际距离计算。长期间作或机械耕作的可采用4.5~5.0m宽行距。


行距式:为轮替更新后行距的配置方式,表示为“更新带行间距+(更新带阴边距+保留带阳边距)+保留带行间距+(更新带阳边距+保留带阴边距)”,梯土整地的表示为“清除带行距+保留带行距”。行距式可分为均行式、宽窄行式和双宽窄行式。宽窄行式的又细分为带内宽行和带间宽行,行宽相差宜1.0~2.0m(相差2m的为“大宽窄行”);双宽窄行式即2条宽行与2条窄行轮替。行距式与作业带方向及抚育管理关系密切。


宽窄行式适用于作业带顺坡设置,一般不采用带内宽行设计,以免更新行边距过窄影响光照。


双宽窄行式适用于作业带横坡设置,或用于不同树体大小品种配置。

1.5

作业模式设计

改造前做好规划设计,并修筑好施工道路、剩余物处理场地等辅助设施。提前6个月以上放样划线,连根挖除更新带内油茶植株和乔灌木,清除深根性杂草、残桩和石块。清除的植株原地干燥至叶片脱落后移出林外,集中粉碎后还林还山(参见“5.3改造剩余物还山利用”)。


提前3个月以上带状深翻整地,深度30cm以上。整地方式与常规新造林相同或相近,提倡撩壕整地,撩壕规格70cm(宽)x70cm(深),壕内就地收集枯枝落叶、改造剩余物、腐殖土等填埋。提前2个月以上定点挖穴,穴规格70cm(宽)x70cm(深),使用大规格苗的应相应加大。


提前1~2个月定植穴内施足底肥,施肥量较常规新造林适度提高,与回填表土充分拌匀,然后填土高出地面10~15cm,待稍沉实后栽植。行间生草或间作的,可在种植带整理时撒施有机肥,翻耙入土。


12月至翌年2月选用2年生以上良种大苗造林,提倡3年生以上良种大苗。对品种的要求按照《LY/T 2678-2016 油茶栽培品种配置技术规程》。连片改造规模较大的,可提前1年以上就近营建临时苗圃,使用1年生容器苗同时或轮替培育一次、二次更新用大苗。


更新后1~3年内应加强幼林抚育管理,清除遮蔽幼树的保留带树枝,促进快速形成树冠。


1.6

更新带改造(一次更新)

改造前做好规划设计,并修筑好施工道路、剩余物处理场地等辅助设施。提前6个月以上放样划线,连根挖除更新带内油茶植株和乔灌木,清除深根性杂草、残桩和石块。清除的植株原地干燥至叶片脱落后移出林外,集中粉碎后还林还山(参见“5.3改造剩余物还山利用”)。


提前3个月以上带状深翻整地,深度30cm以上。整地方式与常规新造林相同或相近,提倡撩壕整地,撩壕规格70cm(宽)x70cm(深),壕内就地收集枯枝落叶、改造剩余物、腐殖土等填埋。提前2个月以上定点挖穴,穴规格70cm(宽)x70cm(深),使用大规格苗的应相应加大。


提前1~2个月定植穴内施足底肥,施肥量较常规新造林适度提高,与回填表土充分拌匀,然后填土高出地面10~15cm,待稍沉实后栽植。行间生草或间作的,可在种植带整理时撒施有机肥,翻耙入土。


12月至翌年2月选用2年生以上良种大苗造林,提倡3年生以上良种大苗。对品种的要求按照《LY/T 2678-2016 油茶栽培品种配置技术规程》。连片改造规模较大的,可提前1年以上就近营建临时苗圃,使用1年生容器苗同时或轮替培育一次、二次更新用大苗。


更新后1~3年内应加强幼林抚育管理,清除遮蔽幼树的保留带树枝,促进快速形成树冠。

1.7

保留带改造(二次更新)

一次更新后3~5年应轮替对保留带进行更新改造。改造方法与一次更新带相同或相近。


轮替更新时间以一次更新行开始挂果、树冠与保留带尚有0.5m以上空隙时为宜,不晚于一次更新行始果期后,不早于一次更新行树冠基本形成前。实行生草栽培和林下间作快速恢复林下植被的,可适度提前更新。


轮替更新前,可对保留带林分适度抚育,条件适宜时也可合理采用嫁接换种、萌芽复壮等方式提前改造,但不得严重损害林地生态环境。


轮替更新时,应修筑完善梯带和道路系统、排灌系统、水土保持系统等基础设施。轮替更新后,应对两次更新株实行差异化抚育管理,尽快恢复林相整齐。



抚育改造

1

林地清理

连根清除林内“三杂”(杂灌木、杂竹和深根性杂草)、老残病劣株、不结果和少结果株。


可适度保留林缘、林隙有益小乔木和行间浅根性杂草。保留的乔木数不超过10株/亩,且对油茶生长无不良干扰;林内杂草高度不超过30cm,过高的机械深翻入土或割除。实施时间以11月至翌年2月为宜。杂竹滋生的林地,宜在鞭芽停止生长的7月至9月进行。

2

密度调整

按照留优去劣、间密补稀原则,对过密的油茶林进行疏伐,每亩保留60~70株,郁闭度0.6~0.7。


行内缺株和淘汰的劣株,以适宜配置的3年生以上良种大苗、70cm(宽)x70cm(深)大穴补植,使林分密度均匀,并尽量保持株行距规整。


实施时间宜与林地清理同时进行。

3

劣株更换

3.1 萌芽复壮

对于树体衰败但品种尚可(品种固有结实能力5kg/株以上)的植株,合理采用伐桩、截干等方式,促进萌芽复壮。


伐桩萌芽复壮:对树势特别衰老,或树干严重病残的植株,在冬季从离地面约5cm处锯除主干,锯后用土或草皮覆盖树蔸,翌年选留1~2个方位适当、生长旺盛的萌芽条培育成新植株,第3年保留1株生长最好的植株进行定形修枝。


截干萌芽复壮:冬季在离地面约50cm处锯断主干,削平截口,并涂抹伤口保护剂。春季萌芽条长到5~6cm高时,选留3~5个方位适当、生长旺盛的萌芽条培养为主枝,通过春季疏剪和夏季摘心,3~4年后恢复形成新树冠。大面积萌芽复壮的,可一次性全部截除,或隔行2~3年内轮替截除。截除处理后应加强抚育管理,增施肥料,促进快速形成树冠和恢复产量实施时间宜与密度调整同时或稍后进行。


3.2 劣种换优

对于品种低劣、不结果或少结果、花期明显不一致的植株,可采用良种穗条大树嫁接或良种大苗大穴补植方法更换劣种。具体方法和要求同“

4

树体改良

4.1 树体结构调整

根据树体状况,合理选用“亮脚”修剪和简化修剪方式,调整不合理树体结构,使之形成良好树体结构。


4.2 修枝整形方法

(1)“亮脚”修剪:重点疏删基部多余主枝、不合理骨干枝和下脚枝,维持合理的主干高度、主枝数量和主枝基角。

(2)简化修剪:在“亮脚”修剪的基础上,重点疏删或回缩导致树冠搭接、冠内密挤、树体紊乱的侧枝、过旺冲顶枝和偏冠枝,维持合理的树高、树冠空隙和叶面积指数,内膛通风透光良好。

(3)疏剪时剪口应与枝干齐平或略凸,防止留残桩;5cm以上大枝剪口应涂抹伤口保护剂。

(4)实施时间宜与劣株更换同时或稍后进行。

5

土壤改良

5.1 垦复

林地清理后,因地制宜采用全垦、带垦、穴垦等方法,及时深挖垦复,大块翻转土壤,耕深30cm以上。(参见《LY/T 1935-2011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坡度小于15°的林地:全垦。山脚留5m宽以上植被带。以后隔年垦复1次,在冬季或早春进行深垦,耕深冠外20~30cm,冠内10~15cm;夏季浅垦培蔸,耕深约10cm。

——坡度15°-25°的林地:环山轮替带垦,带宽8~10m,每年轮替进行。垦复带下方筑宽40~60cm、高20~30cm土埂作水土保持带。

——坡度25°以上的林地:穴垦或环山轮替带垦,带宽5m以下,每年轮替进行。

结合深翻,可撒施50kg/亩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


5.2 林下生草和间作

结合垦复,在行间或全林(树盘除外)人工生草或自然生草,以保持水土和培肥地力。具体方法参照《DB43/T 1426-2018油茶幼林生草栽培技术规程》规定执行。条件适宜的,可在林下间作经济作物、绿肥、中药材等,实现以耕代抚、以短养长。具体方法参照《LY/T 3046-2018油茶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技术规程》规定执行。


5.3 剩余物还林还山

改造剩余物应直接还林还山。改造剩余物是指对地产林带状清楚、大树换冠、密度调整、修枝亮脚、劣株更换等改造作业产生的油茶植株、枝桠、树蔸、杂草灌木及其粉碎后的木屑(混合)等,应就地覆盖、堆沤肥料,或经过资源化处理后还林还山,以保持水土、培肥地力和发展林下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和营养多级利用。主要方式有:

——直接还山:覆盖(全林、行间、种植带、树盘)、培蔸、回填、堆沤等。

——间接还山:制备肥料、育苗基质、食用菌培养基质等。

添加腐解剂可促进改造剩余物腐烂分解和养分释放。

6

合理施肥

基肥:采果后施基肥10kg/株,或专用有机肥2.5~3kg/株。


追肥:春梢萌动前15天追施N:P:K=1:(2~3):1复合肥(氮磷钾总量45%以上的硫酸钾型)0.5~1.5kg/株。


施肥方法:树冠外缘开半圆形环状沟或树冠两侧开条状沟,沟宽、深各20~30cm,施肥后复土填平。15°以上陡坡地,宜在植株上坡开沟施肥。

7

花果管理

7.1 保花保果

在花芽分化时期、开花期、坐果期,合理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保花保果剂(油茶保果素),促进花芽分化和保花保果。

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萘乙酸、芸苔素内酯(云大120)、赤霉素、尿素、过磷酸钾、硫酸镁、钼酸铵、硼酸等。

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前应进行小面积试验,以免产生危害。


7.2引蜂授粉

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保护大分舌蜂、油茶地蜂、纹地蜂、等当地野生土蜂,在10~11月下旬土蜂羽化出土时禁施农药。

授粉昆虫不足时可引放土蜂,在地表或坡埂打引蜂孔,采用吹送法或插花小罩法引放已交尾土蜂,保持引蜂孔土壤疏松湿润。

人工放养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应饲喂解毒药物或避开幼蜂采食油茶花蜜。



7.3 人工辅助授粉

必要时可合理采用人工点授、机械喷粉、液体授粉等方法人工辅助授粉。

适宜的授粉品种条件:花粉量大,不育花粉率低,与主栽品种授粉亲和性好,无不良花粉直感现象。可多个品种的花粉混合使用。

授粉前2~3天从刚开放但花药尚未开裂的花朵收集花药,待花药开裂后将干燥的花粉装入玻璃瓶,在低温、避光、干燥条件下保存备用。授粉时期应从初花期开始,整个花期可多次重复授粉。

8

综合防治

8.1 防治对象

油茶老林病害主要有油茶炭疽病、软腐病、烟煤病、半边疯、肿瘤病等,虫害主要有油茶象甲、茶梢蛾等,有害植物主要有无根藤、桑寄生、槲寄生和菟丝子等。


8.2 防治策略

以营林为基础,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营林措施主要有: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提高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修枝亮脚,剪除病虫枝;更新老残病劣植株;配置诱饵树种和设置隔离带;混交其他树种。


8.3 防治方法

根据具体防治对象和防治策略,参照《LY/T 1328-2015 油茶栽培技术规程》、《LY/T 1935-2011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和《LY/T 2680-2016 油茶主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规程》、《GB/T 37803-2019种植用植物有害生物综合管理措施》、《GB/T 27620-2011 植物有害生物根除指南》的有关规定执行。

药物防治时应符合《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



品种改造

1

基本技术

对于品种不良油茶低产林,选用2~3个油茶良种,因地制宜采用高接换种和大苗换种方法,全部或部分进行品种改造,保留位置适当、表现良好的原有植株。


连片改造面积或改造强度较大的,宜隔行或隔带(2~3行)轮替进行。原有栽植密度、林地条件等不当的,应同时进行调整或改良。


选用的品种应为列入《全国油茶主推品种目录》、适宜当地栽培的主推良种,品种配置符合《LY/T 2678-2016 油茶栽培品质配置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

2

高接换种

嫁接树准备:对于品种低劣植株,预留3~4个粗细和分枝角度适合、干直光滑、无病虫害的主枝作砧木,其余冬季删除。嫁接前应适时做好肥水管理。


高接换冠:撕皮嵌合枝接,夏接5月下旬至7月上旬,秋接9月至10月底。

伤口保护:修整锯口,涂抹消毒剂和伤口保护剂。


具体方法按照《LY/T 2679-2016 油茶高接换冠技术规程》执行。

3

植苗换种

预先连根或齐地清除品种低劣植株。齐地清除后的残桩应堆土填埋,且应对抚育作业无较大不利影响。


不经过整地,直接在原栽植点或另择新栽植点挖穴,穴规格不低于70cm(宽)x70cm(深),施足基肥,以2年生以上良种苗木定植换种。栽植方法同常规造林。


郁闭度0.6以下的林分,可采取3年生以上良种大苗行间预植更新方式,待更新株始果期后移除原有油茶植株。


改造时,应修筑完善梯带和道路系统、排灌系统、水土保持系统等基础设施。


改造后,应对保留树和改造树实行差异化抚育管理,尽量恢复林相整齐。

图片

来源:转发  大三湘公众号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我们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我们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我们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
图片
投稿邮箱:gxzmxh2020@163.com

联系电话:0771-4916550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