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八桂油茶蝶变正当时
最新动态
八桂油茶蝶变正当时
2025-06-252



图片

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镇农产品加工园一家茶油加工企业工人在灌装山茶油。龚普康、莫江泉/摄 


近日,自治区林业局通报了2024年全区油茶产量测定结果:经科学测算,全区油茶鲜果总产量达275.3万吨,折合茶籽总产量66.63万吨、茶油产量17.6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4.56%、26.65%。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广西以政策护航、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图景。 


如今,油茶产业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耀眼“金名片”。截至2024年,广西油茶产业种植面积突破1050万亩,综合产值约630亿元,稳居全国前列,带动150万农民端稳“油罐子”,鼓起“钱袋子”。 


图片
图片
低改现场:政策赋能焕新颜


“你看这枝头,油茶长势良好!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近日,在贺州市平桂区羊头镇垒石村的油茶种植基地,种植户老黄满脸笑容,望着漫山遍野挂满枝头的油茶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这片曾因品种老化、管护粗放而产量低迷的林地,在实施低产林改造后,油茶果产量逐年攀升,如今已成为“黄金树”基地。 


图片

油茶果。 


自治区林业局数据显示,2024年测产覆盖全区除北海市以外的其他13个设区市68个县(市、区)及国有高峰林场等8个单位,涉及2021年及以前种植的油茶林分共982片、测产林分总面积22.08万亩,涵盖岑软系列、湘林系列、长林系列、三华系列等普通油茶良种林分及本地种源林分等。其中,贺州、百色等7个设区市21个县(市、区)和2家区直国有林场的81片改造林分交出亮眼答卷:平均鲜果产量364.08公斤/亩,较2022年、2023年分别增产11.61%和6.36%;良种种源改造林分鲜果均产达520.82公斤/亩,是非良种改造林分的1.9倍,46.91%的改造林分鲜果亩产超333公斤,妥妥超出预期目标。 


近年来,我区全面落实国家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主导实施“千万亩面积、千亿元产值”的油茶“双千”计划和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推出政策“组合拳”推动油茶生产扩面增量、提质增效。2024年,广西共培育油茶良种苗木1.8亿株;完成油茶新造林88万亩、低产林改造45万亩,分别占国家下达计划任务的105.3%、100.5%。全区油茶鲜果总产量同比增长34%。各地依托中央财政奖补措施等,通过低改技术让老油茶园重新焕发生机。 


图片
图片
科技高地:良种嫁接添动力


在桂林市灵川县油茶良种试验基地,5年生的香花油茶“义燕”无性系正值挂果期,连片油茶树形如伞盖,单株挂果超50公斤。“这品种亩产鲜果448公斤,比普通油茶早投产2—3年,抗寒能力还强。”技术员轻轻拨开枝叶,露出簇生的茶果,“去年榨油实测,出油率比传统品种高3个百分点。” 


图片

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镇地灵村村民抢抓农时种植油茶树。潘志祥、秦榛 摄 


图片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潘内村,村民在茶林里种植油茶树。潘志祥、吴凯旋/摄 


科技是产业腾飞的引擎。当前,2018—2021年种植的良种油茶林已进入试产期,平均鲜果亩产210.21公斤,较非良种林提前2—3年挂果。南宁、来宾等地16片香花油茶林实测亩产鲜果486.04公斤,成为稳产增收“明星品种”。 


“我刚开始‘只敢’种十亩香花油茶试试,没想到产量和收益这么好,现在我已经种植上千亩。”来宾市凤凰镇油茶种植大户杨国良对此深有体会地说。 


在百色市油茶试验基地,百色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研发的接穗预包扎嫁接技术,将香花油茶嫁接普通油茶的成活率提高到96%,较传统嫁接技术提高15%以上。同时,广西在油茶造林过程中,积极推进油茶种植机械化,小型割灌机、挖土机等设备在垦复林地、清理杂灌等工作中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以前50亩林地除草要10个人干半个月,现在两台机器3天搞定。”百色市田林县一油茶种植户介绍。 


2024年全区油茶产量测定显示,2017年及以前种植已进入丰产期的岑软系列等良种油茶林,经2022—2024年连续三年测产,鲜果亩产量均在400公斤/亩以上,平均鲜果产量达437.89公斤/亩,相较同期非良种油茶林提高了32%,科技贡献率显著提升。


图片
图片
模式创新:三产融合拓空间


得益于油茶科技攻关的突出成效,广西油茶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蝶变机遇,在助农增收与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走进玉林市玉州区大塘镇“油茶+肉桂”复合经营基地,8年生油茶树与肉桂树高低错落,形成立体生态系统。“油茶收果、肉桂剥皮,每亩综合产值6.99万元,比纯油茶林多赚6000元!”基地负责人掰着手指算账。近年来,广西持续创新推广“油茶+N”复合经营产业发展模式,并修订出台《“油茶+N”复合经营技术指南》,推动林地“一地多产、效益叠加”,助力油茶绿色生态和经济发展双赢双收。 


图片

融水苗族自治县大浪镇大德村,村民采摘油茶果时的欢乐景象。龙涛/摄 


当油茶花盛开时,岑溪软枝油茶种子园变身“网红打卡地”:洁白的油茶花漫山遍野,摄影爱好者架起长焦捕捉光影,亲子家庭沿着观光步道探寻“茶油诞生记”。依托这一生态优势,当地打造良种苗木观光基地、星创天地,开展科普研学、油茶花节等活动,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三产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全区多地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在梧州市藤县平福乡社平村的平福软枝油茶种植示范区,以“示范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无偿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保价收购油茶果,油茶种植规模达3300亩。贵港市港北区中里乡六台村的油茶种植基地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附近村民就业,今年220亩茶林丰收,预计产值达79万元。 


广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油茶产业,以二产拉动一产、促进三产,积极支持本土企业参与油茶新优品种的推广种植、原料初加工及仓储、精深加工和特色品牌创建工作。目前,全区年产能1000吨以上的油茶加工企业约30家,认定国家级、自治区级油茶龙头企业约10家,规模以上企业6家,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2024年,全区油茶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6%。 





■记者手记 


油茶林里的“绿色密码” 

 王艳群 


油茶产业蝶变的核心密码,就藏在“改”“新”“融”三个字里。 


低产林改造是“破局点”。曾因品种老化陷入“生长困境”的油茶树,在政策资金的精准滴灌下,通过截干更新、良种嫁接等“手术”重获新生。当贺州市81片改造林分实现鲜果亩产364公斤的突破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藏油于林”战略的落地生根。 


科技创新是“动力源”。从香花油茶“义燕”无性系的抗寒早产,到接穗预包扎嫁接技术将成活率提升至96%,科技如同“点金手”,让传统林业焕发现代气息。来宾种植户杨国良从试种10亩到扩种千亩的转变,正是科技赋能最鲜活的注脚。 


三产融合是“增长极”。玉林“油茶+肉桂”的立体种植模式,让一亩林地产出双倍收益;岑溪油茶花观光园里,镜头闪烁与亲子笑声交织,将“绿色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当油茶产业从单一种植向“生产+加工+旅游”跃迁,乡村全面振兴的脉络便愈发清晰。 


从“靠天收”到“科技管”,油茶林里的“绿色密码”,既是广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本,也为乡村全面振兴解锁更多可能。


来源丨广西云-广西日报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我们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我们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我们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
图片
投稿邮箱:gxzmxh2020@163.com

联系电话:0771-4916550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