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林”要怎么干?广西国家储备林建设最新指南来了
2025-06-05149
本指南适用于广西国家储备林建设和管理,主要规定了树种选择、林地选择、营造林技术、林地地力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收购收储、林木采伐、主要附属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检查验收和监测、信息管理等内容和要求,用于规范和指导广西国家储备林建设。广西区内国家储备林建设主体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适用本指南。指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的需要,在自然条件适宜区域,通过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等措施,营造和培育以乡土树种、珍稀珍贵树种为主的大径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等多功能森林。选择立地条件好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等林地,选用良种壮苗,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采取集约经营措施,组装配套成熟林业科技成果营造人工林的活动,推广可持续经营技术。指对林分采取更换树种、间伐、补植、冠下造林、割灌、施肥、修枝等综合技术措施,改善林木生长条件,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生长量和生态功能的森林经营活动。对中幼龄林分实施抚育采伐、修枝、割灌、除草、松土、施肥等抚育活动,改善林木生长条件,提高林分质量。指以培育大径材为主要目的的林分(大径材比例达到50%以上)。大径材标准按照《红锥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DB45/T2481)、《桉树中大径材人工培育技术规程》(DB45/T 1130)、《大径级用材林培育导则》(LY/T 2118)执行。指列入国家或省级乡土树种、珍稀或珍贵树种名录,具有较高价值或优良材质的用材林。(一)国家储备林建设林地应当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空间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建设地类属于自治区林业局启用的2022年林草湿“一张图”范围内的林地或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园地,且林地是广西国家储备林规划范围内立地条件优良的商品林地;林权清晰、权属明确、无纠纷、无侵占。(二)严禁占用各类自然保护地、草地、重要湿地、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公益林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明确禁止造林的土地;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新种植轮伐期不足10年的用材林。1.适地适树原则。应当综合考虑水热条件、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培育周期和经济价值等因素,科学选定造林树种。2.在《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内或经省级及以上林草主管部门批复的树种。3.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原则上分别列入《广西主要乡土树种名录》《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2022年)》。4.选择造林技术成熟、具备规模化集约经营、综合效益高的树种。5.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市、区),在选择树种时,应避免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确定的当地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产生冲突。以用材林树种为主,主要包括松树、杉木、桉树、闽楠、香合欢、红椿、大叶榉、格木、相思、红锥、木荷、火力楠、米老排、蚬木、香椿、交趾黄檀、土沉香、肉桂等。国家储备林营造应当推广应用成熟的林业科技成果,坚持“良种良地良法良肥”原则,组装配套先进技术措施,大力推广全周期经营、近自然经营、立体复合经营模式,着力培育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应当选择优良、稳定、可靠的种质材料。推广使用林木良种,尚无良种的应依据林木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区域性试验结果或鉴定成果,选用表现优良的种质材料。(1)造林用苗质量应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合格苗或Ⅰ级苗木标准,优先使用容器苗。(2)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树种提倡使用合格两年生以上大杯苗。综合考虑地形、坡度、植被、土壤等条件和水土保持要求,可采用局部整地或全面整地,一般以局部整地为主,具体根据立地条件、树种特性等情况确定,坡度大于25°不宜全垦整地。整地清理应尽量保留山顶和沟谷的原生植被,严禁破坏造林地内及其周围有价值的天然林、珍贵植物、古树名木、自然景观、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根据树种特性、立地条件、培育目标等情况和密度试验研究成果,确定合理的初植密度。不宜营造大面积连片单一树种纯林,提倡营造混交林,推广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模式。桉树造林应当根据实际地形和立地条件,采用带状、块状等混交方式种植其他国家储备林树种,其他树种面积比例不低于20%,混交配置以作业小班进行设计(区划小班最大面积一般不超过15公顷)。其他树种造林则根据培育目标和树种特性,合理配置乡土树种、珍贵树种,提高混交林比例。当年造林成活率在40%—84%时需要进行补植,成活率在40%以下为造林失败地,应及时开展重新造林。抚育应根据立地条件、培育目标和整地方式采用相应的抚育方法,并参照《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抚育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执行。造林后1—5年间应当进行施肥、割灌除草、培土松土、修枝与整形等抚育作业,以保证林木正常生长,前3年每年抚育1—2次,杂灌生长旺盛的林地酌情增加抚育次数。在水土流失严重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避免全面割灌除草,不使用化学除草剂。为维持和提升林地地力,不宜施用纯化肥,提倡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或有机肥。桉树造林必须施用符合GB/T 18877的Ⅰ型或Ⅱ型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或符合NY 525的有机肥料,栽植时施放基肥,连续追肥3年以上,每年施肥1—2次。具体施肥情况根据造林地土壤肥力状况和林木的营养诊断情况、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结果等,制定配方施肥方案,确定肥料配方、施肥时间、施肥量,避免盲目施肥。应根据培育目标、立地条件、初植密度,结合已有的间伐试验和林分密度管理技术制定间伐方案。间伐方案应包括间伐起始期、间伐方式、间伐强度、间伐次数、间伐间隔期等。间伐前应进行林分调查,并对间伐株进行标记后实施,以避免造成对林分的破坏。间伐要做到适时适度。为培育中大径级用材林,当林分郁闭度达0.8 以上,林木出现明显分化,树干出现枯死枝时,即可进行间伐。间伐通常采用下层抚育法,首先间伐林分中的被压木、材质不良及有病虫危害的林木。间伐强度、间伐次数视树种、培育目标及栽植密度而异,通常适用中度至强度间伐(即伐去总株数的 30%—50%)。对现有林分进行改造培育,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主要包括改造培育型和提质培优型两种方式。具体技术参照《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规程》(LY/T 2787)执行。对现有林分进行抚育,调整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提高林分质量。具体技术参照《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抚育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执行。坚持生态优先、科学用肥原则,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沃土混交林营造、退化林地轮作、酸性土壤治理等技术措施,维持并提升林地地力。(一)科学精准使用肥料。以测土配方、营养诊断为基础,结合林木生长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实行“测、配、产、供、施”一体化精准配方施肥技术。在桉树林地须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质含量≥10%)或长效缓释肥,增加林地土壤有机质投入,减少纯化肥使用。(二)增加林地土壤有机质。提倡推广免炼山林地清理技术和免施除草剂技术,清理林地时应将砍除的杂草、灌木、藤蔓及采伐剩余物堆放或平铺在林地内,充分利用林地内有机养分资源,同时尽量保持地表性状结构不受破坏,减少林地水土流失,以维持和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林地土壤酸化综合治理。当林地土壤pH值低于4.5时,可采用化学改良或生物改良等方式,及时采取改良措施。(四)营造沃土混交林。根据林地立地条件和树种特性,选择固氮能力强、生物量大、凋落物多且易腐、有菌根性、土壤改良效果好的米老排、黑木相思、香合欢、红锥等阔叶树种作为混交树种,提升林地土壤自我修复能力。(五)推广林地轮作技术。按照“适地适树、良种良法”原则,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轮种,如黑木相思、香合欢、大叶榉、红椿、米老排、闽楠、红锥等。(六)防止土壤环境污染。强化农药、肥料等林业投入品监管,确保林地土壤环境安全。推广肥料深施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带来的林地面源污染。不能使用未经无公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和有害重金属超标的肥料,防止林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提倡免用除草剂,采用割灌除草和小块状扩坑抚育除草等方式。农药、肥料包装物应统一回收并妥善处理。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方针,加强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促进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综合防治。(一)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严禁使用带有有害生物的种子或苗木。(二)加强监测和预警,根据造林树种和造林区域常发性有害生物种类和发生特点,加大监测力度,严防外来入侵及本土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三)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严重区域应慎重选择松树作为新造林树种。(四)以营林措施、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无公害防治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可根据不同防治需要选择不同防治措施。有害生物爆发严重危害需应急处理时,可使用环境友好型化学药剂防治,严禁使用国家禁用和限用的农药。防治时注意保护林地环境卫生,防止造成面源污染。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时,严格按相关要求及时规范处置。按照“先易后难”原则,积极探索整村推进、入股分成、托管分红、返租倒包等合作模式,协商流转村集体未发包或已承包到期的林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桉树纯林、松材线虫病疫区林分,有序引导已发包流转的林地以合作分成等模式参与共建,由建设主体开展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除符合本指南“四、林地选择”条件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流转合同手续齐全,历次流转档案资料完备,办理程序规范,确保经营者合法拥有林地林木经营权。3.经营者应当及时向自然资源部门申请办理流转林地林木不动产权登记。加强收购收储林地林木的管护,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充分挖掘林地生产潜力。需要进行更新造林的,按照本指南集约人工林栽培技术进行更新造林;需要继续培育的,要加强施肥、修枝、间伐等抚育措施,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和生产水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桉树纯林、松材线虫病疫区林分按相关规定进行改造。根据林分培育目标确定合适的采伐方式,鼓励采用择伐作业,推广目标树经营、近自然经营模式,具体按《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 1646)执行。地形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使用机械化流转林分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优先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开展抚育、改培等措施,达到主伐年龄的林分提倡采用择伐、渐伐等采伐方式,对未达到主伐年龄且具有培育价值的林分不能采取皆伐作业。桉树采伐年龄不得低于7年,其他树种采伐年龄根据培育目标和现行采伐年龄规定,确定采伐年龄,鼓励适当延长采伐年龄,培育大径材。加强林区道路建设,林区内主干道达到三级(双车道)以上林区公路标准,一般道路以三级(单车道)和四级林区公路为主,林区道路密度达40m/hm2以上。1.应当规划一定数量的防火林带或森林防火阻隔道路,防火林带设计在山脊或鞍部两边冲尾之间。一般规定主生物防火林带宽30m以上。2.优先利用冲沟等天然屏障以及天然阔叶林作为防火隔离带。3.选择抗火性强、适应性强、寿命长的树种作为防火树种。国家储备林建设按照工程项目进行管理,项目单位应当根据项目建设要求,组织具有甲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单位科学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等;组织具有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单位编制年度作业设计,按照规划设计开展建设。项目业主应当加强队伍和人才建设,配足人员,组建建设团队,明确责任。强化项目相关政策和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积极与科研院校等单位开展合作,加强科技支持。实行检查验收制度,具体按照国家储备林检查验收办法执行。各建设主体应当采用信息化监测手段,建立广西国家储备林综合监测体系,设立监测样地,对林分生长、地力维持等进行定期观测,对建设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成效和经验。1.技术档案:包括建设规划、建设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年度作业设计、检查验收等。2.文书档案:包括政策文件、合同协议、会议材料、培训材料、管理办法、工作总结等。3.财会档案: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贷款申请及支出明细等。4.其他档案:包括国家储备林建设月报统计表、落地上图文件等。国家储备林建设应当加强信息化管理,小班地块和建设情况要及时录入广西国家储备林综合监管平台,纳入国家森林资源智慧管理平台,配备专人负责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录入、更新和维护工作,实现项目管理科学高效。来源:转载 森林驴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我们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我们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我们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